首页 > 选购 > 知识 > 金矿干活是什么流程,ORC苦工采金的过程

金矿干活是什么流程,ORC苦工采金的过程

来源:整理 时间:2023-03-17 22:01:03 编辑:盒子机械网 手机版

本文目录一览

1,ORC苦工采金的过程

一般人认为按e,按e确实有很好的效果,农民采金过一会就变慢,按e相当于抽他一缏,不过过一会他又慢了,过一会去e一次确实能让苦工达到很高效率,但这并不是最高效率,你去看瓜比的第一视角,会发现他只单选采到矿的农民,而且是将要到主城的那个,然后点矿,你试下就知道了:苦工在快要把钱放下前,在一定距离(很短)时,直接选中他右击矿,他会直接调头,而钱也放下了,但他放钱的距离要比正常情况下更长!
你做错了,不是按E然后再右键金矿,是只需要按E就好了,你下一次试试,只按E,他就会·稍微加快一点速度然后往基地里走,不过如果农民本来走的不慢,就不需要点,就是有时候前期没事做,看农民采矿走路速度有点慢,然后点一个按一下E,这样走起来就会快,不用反键点击金矿..就好像人干活...干一件事时间长了就会无聊..干活效率下降..你催他一下,他就会快了...
你可以试一下放完金子回去采矿的农民按G按E有时会和回来的农民相撞反而感觉慢了
你是想问怎么样提高ORC苦工的采矿效率吗? 选定已经背上矿的苦工按E 他就会走最佳路线反送基地 前期无聊可以操作下 后面就被必要了
是这样的,选中没有被挡住的苦工按E然后按shift右键点金矿,你的问题我也遇到过,主要原因是shift没按住或是按shift时E没松手,都会造成苦工回去转一圈,耽误采金,也有可能不小心碰到A和E不松手类似,如果有苦工挡着要反送的千万别按E,按了要不穿人要不卡一下,卡了操作多拿的金就全浪费了...
前期的来说 拉农民确实可以多出来30 40 的效率具体的就是 在苦工拉金子回来的路上点中 然后点基地让他送回金子 继续点下一个然后一直重复这个操作不要用E这些键这个稍微练习下 就可以做的很出色了相比起星际的分农民 就太简单了

ORC苦工采金的过程

2,大家帮帮忙哈

漆黑的夜晚,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,漆黑的街道上,络绎的村民们你来我往。 苦行僧走进一条小巷,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从静静的巷道深处照过来, 一位村民说:「瞎子过来了。」瞎子?苦行僧楞了,他问身旁的另一位村民:「那挑着灯的人真是瞎子吗?」他得到答案是肯定的。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。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,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,他看不到高山流水,也看不到红桃柳绿的世界万物,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,那他挑一盏灯岂不令人可笑吗? 那灯笼渐渐近了,晕黄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。 百思不解的僧人问:「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吗?」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:「是的,自从踏进这个世界,我就一直双眼混沌。」 僧人问:「既然您什么也看不见,那为何挑一盏灯笼呢?」 盲人说:「现在是黑夜吗?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,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,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。」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:「原来您是为了给别人照明?」 但那盲人却说:「不,我是为我自己!」 「为您自己?」僧人愣了。 盲人缓缓向僧人说:「您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它行人碰撞过?」 僧人说:「是的,就在刚才,我还不留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。」 盲人听了,深沉地说:「但我却没有。虽说我是盲人,我什么也看不见,但我挑了这盏灯笼,既为别人照亮了路,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。这样,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了我。」 苦行僧听了,顿有所悟。 他仰天长叹说:「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,没想到佛就在我身边。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,只要我点燃了他,即使我看不见佛,佛也会看得到我。」 故事就是这样的简单,却彷佛一瞬间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某块漆黑的地方。 在生活中,热爱珍惜身边的一切,我们就会感受到那回馈来的温暖与快乐! 工作中,要得到别人的尊重,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所言所行!对自己负责,才是对别人负责! 认真地做人;踏实地做事;执着地追寻;耐心地积累,最后却发现,寻找金矿的过程,竟是将自己锤炼成金的过程! 在爱情里,用你炙热的心去孕育呵护那脆弱的娇艳花蕾,只为了爱能持久地散发、日久弥香! 在婚姻里,要懂得既然有四季轮换,就有风风雨雨,就有酷暑严寒;既然有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,我们就能做出可口的美味佳肴!美满的婚姻是要懂得相守的艺术! 你可以朝着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来写,就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样,其他的就得你自己去扩充了

大家帮帮忙哈

3,佛的定层次咋定

禅定的层次恰好与三界层次一样,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中的定有欲界定,未到地定两种但不能算是真正的入定,只是初步的轻安而已。色界的禅定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四种。无色界禅定有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。灭受想定是禅定的最高层次,从初禅开始到灭受想定,合称九次第定。一个禅定的修持者,只要心无挂碍的用功,就能经历这些层次的禅定,到达生死轮回的彼岸,也就是涅槃。 禅定就是将心中所有的妄念杂想都清除一空,使本心自性得以显现,进而安住于这种自性之中持之不动的境界.它是一种自然而然达到的状态,修习禅定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.关于修定的层次有"九住心"的说法,他们依次是:一,内住 把心定住在一个境界之内,专心一意观想,不再受六根六尘的吸引.二,续住 当妄念偶尔生起,心向外散的时候,及时把它带回来.三,安住 经过反复的心向外散和及时拉回的过程,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比较适应,从而达到安住的境界.四,近住 达到安住境界之后再继续修行,妄念产生时心就不会偏离安住的境界太远,稍有外散,心会马上警觉,并回到正念中来.五,调顺 达到近住境界之后,修行者会感到做事心意比较集中和专注,自然地将外境的五欲六尘看淡,进而体悟到禅定功德之妙.进入这一阶段后,修行者的六根基本上可以达到收放自如,所以称这一阶段为"调顺",第五阶段也是禅修功夫进步很快的一个阶段.六,寂静 达到这一境界后,修行者的起心动念就会非常明白和清晰.当记忆中具有诱惑力的境界现到眼前之时,修行者能够明白这并不是自己安住的境界,只要使心意回归到安住境界中来,那些妄念就会自然地消失.七,最极寂静 这时修行者的心念会更加分明,一起心一动念都能马上判断出善恶,染净和正邪.既具备定力又具备警觉力,因此能够马上将妄念降伏.八,专注一趣 达到第八住后,修行者只要一盘腿,一上坐就可以将整个念头定在所安住的境界之上.九,等持 达到等持的境界,心念既不会妄念纷纷,也不会昏昏沉沉,心意就在所安住的境界中长久地,平和地持续下去.需要强调的是,禅定的九个层次一定要通过不断的下工夫,日以继夜地精进才能够达到.
佛没有等级 只有在因地中的行持与愿力 可以影响他所成世界的差异度 还有住世的时间差异 譬如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的愿力 跟因地中的努力 大悲心的策动 可以得无量寿无量光
《法华经》云:佛佛道同
依小乘法而言,有 声闻乘之“声闻”,谓听闻佛说四谛法,依法修行证得圣果。此乘证道的圣位,分为初、二、三、四果,每个果位又分向位(接近)和正果位,合为八个阶梯,称“四双八辈”。    初果须陀洹(Srotapanna),意译“预流”,初入圣者之流义。于世第一位,在定中继续深入观四谛十六行相,于四谛现前证见,称“圣谛现观”,现观,谓自然显现于直觉中。由亲证见前所未见的真实,故名“见道”。见,是以直觉证,而非仅由理性推论而知。证初果的过程分无漏十六心,前十五心为见道,断三界见惑尽,名“预流向”;第十六心为须陀洹果,永断三恶道之流转,最迟只经欲界人、天中七返生死必证阿罗汉果。    二果斯陀含(Sakradagamin),意译“一来”、“一往来”,谓证此位者命终生欲界天,只须再来人间一次,必证阿罗汉果。以见道所见智慧修治自心,渐断思惑,三界思惑各分九品。已断欲界三四品思惑的初果人,名“家家“,谓还须于天上受生三次(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)二次(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)。断至欲界五品思惑,名一来向;断欲界六品思惑,名一来果。一来向、一来果贪嗔痴等烦恼已很淡薄,只须于人天中再受生一次。    三果阿那含(Anaganmin),意译“不还”,谓此位圣人已断尽欲界思惑九品,命终后上生于色界、无色界天,再不来人间受生,在天上证阿罗汉果。由不还人间的方式不同,又分为中般涅槃(死后于中有位证阿罗汉)、生般涅槃(生于色界天,不久证阿罗汉)、有行般涅槃(生于色界天后久修方证阿罗汉)、无行般涅槃(生色界天后懈怠不修而任运入涅槃)、上流(于色界四禅天依次转生递升至色究意天方证阿罗汉)、行无色(直接生于无色界天而证阿罗汉)、现般涅槃(继续进修于此生即证阿罗汉)。    四果阿罗汉(Arhat),亦译“阿罗呵”,略称“罗汉”,意译无生(不再入生死轮回)、应供(人天应当供养)、杀贼(杀尽烦恼贼)等。与前三果称“有学”(于道尚未修学完毕)相对,此位亦称“无学”,意谓已修完声闻乘道的一切课程,亦称“无极果”,即声闻乘的最高果位。修至此位,断尽了三界的见思二惑,消灭了再生于三界的因,心自然与空、无我的真实相应,不起烦恼,解脱自在,称“无功用道”(不作主观努力自然现成)。从阿那含果向上进修,从初断色界烦恼,到断尽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(有顶)烦恼而超三界的“金刚喻定”(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能断灭一切烦恼的禅定),名阿罗汉向。已证阿罗汉果者,据《俱舍论》等说,有退法(有可能遇缘而退)、思法(时时害怕退失果位)、护法(精进防护不令退失)、安住法(安住所证不进不退)、堪达法(能迅速达不退转)、不动法(不再退堕)六种,前五种皆有可能因遇强缘(如生重病等)退至下三果.但不会再退到凡夫位。从所证解脱的角度而言,阿罗汉又分慧解脱、定慧俱解脱二种。慧解脱阿罗汉,仅依初禅未到地定等浅定所发智慧,断尽见思二惑,解脱三界生死,尚未必成就禅定,神通自在;(定慧)俱解脱阿罗汉,不仅断尽见思惑,而且禅定、神通自在,能入“灭尽定”。一般说阿罗汉,皆指不动法、俱解脱阿罗汉而言。 还有 缘觉乘的修证,与声闻乘大同小异。缘觉,为梵文辟支迦佛陀(Pratyekabuddha,略译辟支佛)意译,意为由观因缘和合(主要指十二因缘)而觉悟得道,有两种:一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,观修而得觉梧;二是出于无佛之世,独自观察事物的因缘和合本质而得觉悟,这种缘觉圣人称“独觉”。其修证阶次,大乘经中有缘觉十地(十阶位)之说。其极果称辟支佛,因其观修的智慧要比声闻乘四谛法较深细些,故而智慧胜阿罗汉一筹,能断一些烦恼习气。 依大乘法,菩萨道的修证次第,经论中一般分为三贤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地加等觉、妙觉(佛),共42个阶位;或于三贤位前加十信位,成52阶位;或在十地前、十回向后加四加行位,成56个阶位。 十信位:系凡夫位,为进入贤位的预备,主要确立、增长对三宝和大乘法的信心。由信心的浅深,分为十种心:一信心(深信不疑),二念心(不忘所信),三精进心,四慧心(出生慧解),五定心(能入正定),六不退心(信心不退转),七护法心(护持佛法不令损失),八回向心,九戒心(持戒清净),十愿心(所作随愿)。至第六不退心,才得信心坚固,不再退失。    十住位:十住亦译十地,谓住于般若智慧中而生诸功德。一发心住,真实发起菩提心,入菩萨位;二治地住,调心明净,有如平整土地好植佛种;三修行住,常修菩萨诸行而成为习惯;四生贵住,受佛之气分,如生为佛子,具佛禀性;五方便具足住,具备了济世度人的方法技巧;六正心住,相貌心行,皆似于佛;七不退住,所证功德,有进无退;八童真住,具足佛之十身灵相,有如王子处胎,即具贵相;九法王子住,为佛法王子,将继承法王(佛)之位;十灌顶住,堪行佛事,受佛灌顶表授予职权,有如印度王子受灌顶后即位为王。    十行位:主要修度人利他之行,分十个阶位:一欢喜行,以欢喜心随顺十方众生;二饶益行,其所修所行能利益众生;三无嗔恨行,对众生平等济度,于拂逆众生不起嗔恨;四无尽行,随所度众生的根机、种类而利他之行无穷无尽;五离痴乱行,所作无谬,离诸过失;六善现行,善于在同类众生中现异相;于一一异相中现同相,同异圆融;七无着行,修行诸度而心无所着;八尊重行(难得行),于六度中持修般若度而得极难得的智慧;九善法行,圆融之德,合于诸佛之轨则;十真实行,一切所行皆与真实相应,清净无漏。    十回向位;此十位中主要修度化众生趋向佛果之行,回向,意谓将所修之行应得的果报施于一切众生,愿与众生一起共同成佛。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,二不坏回向(回向心坚固不可破坏),三等一切佛回向,四至一切处回向(回向遍于一切空间),五无尽功德藏回向(于一一世界互相摄入无碍),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,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,八真如相回向(回向心与真如相应无间),九无缚解脱回向,十法界无量回向(回向心如同法界无量无边)。    四加行位为由十回向修完向初地见道进修前的预备,是在定中依大乘见地观察诸法实相。先依“明得定”观无所取,为暖位;次依“明增定”观无所取,为顶位;再依“印顺定”发下等如实智,决定无所取,为忍位;最后依“无间定”(恒定无间断)发上等如实智,深悟人法二无我义,为世第一法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九说四加行位的修观,须以第四禅定心为基础。    十地,为诸经论共认的大乘圣位。初欢喜地,初证真如(宇宙万有真实不变的体性),见佛性(见道),断见惑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并开始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,初见前所未见的妙法,生大欢喜,庆幸发现了真正自我、自心佛性,故名。此地修行以布施度为主,大舍成就,能毫无吝惜地施舍一切内外财。菩萨住此地多作阎浮提主(大国王),若出家修行,能得百种三昧(定),见百佛,震动百世界,光照百世界,化度百世界众生,示现百身,以百菩萨为眷属。    第二离垢地,成就戒度,永离微细犯戒之垢,所行自然符合戒律。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(佛经所说统治四大部洲的圣王),若出家修道,能得千三昧,见千佛,震动千世界,光照千世界,示现千身,一一身有千菩萨为眷属。    第三发光地,成就诸禅定,发五神通,主要修忍度,得谛察法忍,智慧光明显发,故名。菩萨住此地多作忉利天主,于一念顷能得百千三昧,见百千佛,震动、光照百千世界,示现百千身,一一身有百千菩萨为眷属。    第四焰慧地,成就精进度,智慧光明极为璀灿,故名。菩萨住此地多作夜摩天主,于一念顷能得亿数三昧,见亿数佛,震动、光照亿世界,示现亿数身,一一身有亿数菩萨为眷属。    第五难胜地,成就禅定度,真俗二智圆融相应,智慧神通能降伏诸魔,故名。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天王,于一念顷能得千亿三昧,见千亿佛,震动、照耀千亿佛世界,示现千亿身,一一身示千亿菩萨眷属。    第六现前地,成就般若度,发最胜智慧,使现前一切无染净区别,故名。菩萨住此地多作化乐天王,于一念顷能得百千亿三昧,见百千亿佛,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。    第七远行地,成就方便度,断尽烦恼障,智慧超过一切声闻缘觉。菩萨住此地多作他化自在天王,于一念顷能得百千亿那由他(无量数)三昧,见百千亿那由他佛,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为誉属。    第八不动地,成就愿度,任运无功用相续,智慧、功德、愿力无有退转,坚固不动,故名。菩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,主管千世界,于一念顷能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,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为眷属。    第九善慧地,成就力度,具足十力,于一切处能知众生可度与否,具善于应机教化的智慧,故名。菩萨住此地“常在三昧,恒见诸佛”(《华严经·十地品》),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,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祇(无量数)国土微尘数三昧,乃至示现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菩萨为眷属。    第十法云地,成就智度,具足无边功德,如大云普覆虚空,出无尽功德之水滋润万类,故名。菩萨住此地得大神通,证满法身,能分身化现无量无数恒常度化众生,得诸佛灌顶授职,行诸佛事,多作色究竟天王,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,于一念顷能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,乃至示现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。    十地之上,或立“等觉”,意谓功德智慧与佛相等。于等觉之上立“妙觉”,即是佛位。
只是获得正等正觉,断烦恼见思惑的一个过程。
佛的意义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「佛陀」学习,此即所谓「学佛」;亦即以佛陀为导师,学习佛陀的慈悲、智能、威力,及其殊胜功德,达到三觉圆满,万德具足,完成人格,成就佛道。因此,学佛首先应该了解「佛」的意义。「佛」是「佛陀」的简称,来自梵语 Buddha 的音译。又称浮图、浮陀等,意译为觉者或智者。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、觉他、觉满,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。自觉、觉他、觉满,是「觉」的三个层次。「自觉」,是本身对诸法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觉悟,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,因此又称「正觉」,这是声闻、缘觉二乘圣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。「觉他」,是菩萨们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,有别于二乘人的自觉,故又称「等觉」(遍觉)。「觉满」专指佛陀自觉、觉他的智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,又称「无上觉」,有别于二乘及菩萨虽能自觉、觉他,但未能破尽见思、尘沙二惑。佛陀以无漏清净的智能破除根本无明(无明惑),断尽见、思二惑,圆满菩提,成就佛道,始能成为「三觉圆,万德满」的圣者,所以也称为「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」,意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。佛陀不仅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,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。佛陀具足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。其中,「一切智」是二乘了达诸法总相,认识诸法本体是空的智能;「道种智」是菩萨认识诸法别相,了知诸法的千差万别乃缘生而有的智能;「一切种智」唯佛陀所证,是能通达「缘起性空」的诸法总别相,亦即认识色空不二、性相一如的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因此,「佛」之一字,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、现象、作用,能觉察、证悟这种真理的人,就是佛陀。佛陀化导世间众生,为「能化之人」,故又称为「能人」、「能仁」。人与仁同音,假借而相通,能仁原为梵语「释迦」的意译;佛怜愍众生无不仁慈,故转而以能人、能仁为诸佛的通号。因此,不论过去、现在或未来,只要能够证得真理,达到佛的境界,都可以称为佛。所以,「佛」之一字,就如博士一词,只要具足同样资格,任何人均可称之;而佛性人人本具,只要能证悟自心本性,人人皆可成佛。佛陀出现在世间,为世间难得的珍宝,故称为「佛宝」。《心地观经》说:「善男子!佛宝中具足六种微妙功德:1.有无上大功德田;2.有无上大恩德田;3.于无足者、二足者、多足者中最贵;4.极难值遇,如优昙花;5.独出现三千大千世界;6.圆满世间、出世间功德。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,常能利益一切众生;利益众生故,佛宝有不思议恩。」佛的意义,既为觉者、智者,所以学佛的目的,不外是要开智能,求觉悟,而其关键,即在去除烦恼障及所知障。烦恼的根本就是贪瞋痴,所以要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只要三毒息,三慧朗,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,此即「自觉」,正如禅宗的开悟或见性。自觉之后进而能够觉他,也就是「弘法」或「利生」。自觉是属于修「慧」,觉他是属于修「福」,福慧双修即是菩萨;经过三只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,当福慧圆满具足,这时才是「三觉圆,万德具」的佛陀。《佛地论》说:「于一切法、一切种相,能自开觉,亦开觉一切有情,如睡醒觉,如莲花开,故名佛也。」「佛是已觉悟的众生,众生是未觉悟的佛」,人之所以能成佛,是因为佛性人人本具,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。「佛性」在经典中名称繁多,有「如来藏」、「真如」、「心地」、「圆觉」,或是「本来面目」等,名字虽异,意义相同。《法华经》说:「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。」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,即发出宣言说:「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。」凡夫的清净自性本来与佛无异,所谓「般若风光,人人本具」,只因被无明烦恼所覆,因而不能显发,犹如明镜蒙尘、明月为乌云所覆。学佛即是去除烦恼,开显佛性的功夫,《法华经》所说的「怀珠作丐」、「藏宝受贫」,这是众生最大的遗憾。《圆觉经》说:「譬如销金,金非销故有;虽复本来金,终以销成就;一成真金体,不复重为矿。」吾人学佛,亦如开采金矿一般,虽然佛性本具,但不经修行,则如金矿未经开采,终不能得。所以,学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,同时要知精进修行,果能如此,则所谓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无论是多么顽劣愚痴的众生,也终有开悟、见性、圆满佛道的一天。 因此是这样而定的。

佛的定层次咋定

文章TAG:金矿金矿干活是什么流程ORC苦工采金的过程

最近更新